“这个IP很火,但怎么赚钱?”这是品牌方、商场、文创机构常问的问题。很多人以为,IP商业化就是贴个形象、做个联名、办场快闪——热闹一阵,热度过去,一切归零。但真正的IP商业化,不是“一次性变现”,而是构建一条可持续的商业路径:从内容延展到场景落地,从授权合作到衍生品开发,从短期引流到长期运营。
远昊文化做的,正是这件事。他们不追热点,不炒概念,而是用扎实的操盘能力,把一个个IP从“视觉符号”变成“可盈利的生意”。
不是所有IP都能商业化,关键在“匹配”
市场上不缺热门IP,但能真正实现商业转化的却不多。远昊文化的第一步,是做“精准匹配”——看IP调性是否与合作方品牌契合,看受众是否有消费意愿,看内容能否延展出真实产品。
比如,在与好利来合作“间谍过家家”联名甜点时,远昊文化没有简单地印个阿尼亚头像就上架,而是深入分析IP内核:动画中“阿尼亚爱吃花生”是重要设定;粉丝对“家庭感”“日常温暖”有强烈情感共鸣。
于是,他们推出“花生系列”产品线:半熟芝士(花生口味)、花生奶酥、花生吐司。包装设计还原动画场景,附赠限定周边。上线一个月,售出超15万套,总零售额突破2000万元。
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写道:“我不是为了吃甜点买的,是想把‘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感觉带回家。”这正是远昊文化的逻辑:IP商业化,不是“贴图销售”,而是“情感变现”。
从授权到开发:让衍生品自己会说话
很多IP授权止步于“收版权费”,产品由合作方自行开发,结果常常是“形似神不似”——周边设计粗糙,与IP气质脱节,消费者不愿买单。
远昊文化选择更重的模式:深度参与衍生品开发,从设计、工艺到营销全程把控。在“樱桃小丸子35周年×中国邮政”项目中,他们不仅发行个性化邮票,还推出彩签明信片套装,精选动画经典场景。这是中国邮政首次发售带有面额的日本动漫邮品,具有标志性意义。
更进一步,他们打造“AI邮局”,用户只需输入一个词(如“我在邮局很想你”),AI就能生成一幅专属明信片。科技+情感+IP的组合,让传统邮政服务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新潮体验”。
这些产品不是“为了卖而卖”,而是自带传播力——顾客愿意拍照分享,主动为品牌做二次传播。
从单一场景到多维落地:IP的“空间生命力”
远昊文化的IP商业化,不止于商品,也延伸到空间运营。他们擅长将IP转化为可落地的城市移动商业空间,在不同场景中反复激活价值。
在上海EKA天物,操盘“哦崽奇梦环游主题展”,通过沉浸式布景、限定周边发售,吸引大量潮玩爱好者;在北京隆福寺美术馆,将同一IP以艺术展形式呈现,提升调性,吸引文化客群;在商业地产周年庆中,引入“宝可梦集章之旅”,覆盖50个核心商圈,带动餐饮、零售多业态增长。
同一个IP,在不同空间讲不同的故事,触达不同人群,实现“一IP多用、多地变现”。
商业化,也是文化价值的放大器
远昊文化的IP库中,既有宝可梦、间谍过家家等海外顶流,也有故宫、非遗、天坛、央视动漫等本土文化资产。他们对待文化类IP尤为谨慎——商业化不是“消费情怀”,而是“让传统被看见”。
在“紫禁宫匠·故宫经典服饰展”中,他们提取清代服饰纹样,结合现代审美设计外包装,开发丝巾、茶具、笔记本等轻奢文创。这种“文化+商业”的平衡,让IP商业化不再是浅层变现,而成为一种价值传递。
结语:IP商业化,是一门“长期生意”
远昊文化不做“快钱”生意。他们清楚,真正的IP商业化,不是靠一次爆款打爆市场,而是通过内容延展、跨界联名、场景落地、衍生开发,让IP持续产生价值。
当别人还在问“这个IP能不能卖钱”时,远昊已经用事实回答:只要方法对,每一个有温度的IP,都能找到它的商业路径。毕竟,商业化的目的,从来不是消耗IP,而是——让它活得更久,走得更远。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IP商业化:远昊文化如何让IP从“好看”变成“好卖”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tzxw/28338.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