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0字,读完约3分钟

◎周俊生

最近,我国5月陆续公布了宏观经济数据,很多数据都不顺利。 而且,市场资金紧张的利空的消息也层出不穷。 种种迹象表明市场流动性非常紧张,市场缺钱!

流动性紧张,宏观经济数据低于预期。 很多人担心的是,这种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趋势短期内也会持续。 为此,许多投行修改了中国今年上半年乃至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经济增长放缓一定不是好事。 因此,近几天来,随着5月经济数据的公布,市场上关于下调利率和降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4大银行要求下调央行的谣言。 正是为了银行获得越来越多的信用“首付”,向市场释放越来越多的流动性,降息可以减轻公司的信用价格。 如果通过准利率下降可以缓解资金方面目前的紧张局势,经济运行就等同于得到了润滑剂,未来的经济数据是可以修复的。 5月份cpi的同比涨幅仅为2.1%,这表明通胀压力几乎不存在。 这是因为目前央行操纵以降低准利率的时候似乎到了。

“流动性紧缺是一种结构性问题”

这样的分解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是,这一说法越来越多地基于中国频繁采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经验。 中国多年来保持着gdp的高速增长,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骄傲,但这种增长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支持扩大投资,这种投资的扩大高度依赖于银行信贷的支持。 因此,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中国货币发行大幅超标,其直接结果就是人民币在国内和国际“分裂”。 在国内,超发的人民币不断贬值,民众收入水平处于实际的下降通道,但人民币在国际上与美元等货币相比正在上升,特别是美国开始量化宽松政策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公司的出口生意正常进行。

“流动性紧缺是一种结构性问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的这几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整体处于宽松状态,这在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率上升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提前摆脱了金融危机的侵袭,但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释放出的流动性却左右为难,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频发,今天, 虽然cpi水平恢复了比较正常的状态,但是物价水平与危机爆发前的5年相比,上升了很明显,中国由于货币超发、投资扩大而带来的经济高增长在短期内看起来是辉煌的,但那只是把问题推迟了戏剧性。 当前的中国正承受着这“鼓传花”带来的痛苦,这是追求传统高增长模式必须付出的代价。

“流动性紧缺是一种结构性问题”

其实,中国政府一直对这种以货币超发为支撑的gdp高增长模式保持警惕。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一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为此提出了经济转型的目标。 但是,迄今为止的教训是,只要经济指标有一点点下跌,政府就会很快坐不住,再次利用扩大投资的手段维持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转型的目标总是半途而废。 今天,中国再次处于这样的十字路口,准利率下降的呼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流动性紧缺是一种结构性问题”

冷静分析,目前流动性不足越来越呈现结构性问题,央企等不缺钱。 从各地土地拍卖市场成为“地王”的情况来看就很明显了。 真正缺钱的是经济结构底层的民营中小企业,但他们从来不是四大银行信贷投放的考虑对象,即便准利率下降,这些中小企业也很难在经济上获得回报,这一点在以往多次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实践中有所说明。 因此,对央行来说,现在更重要的不是准利率下降,而是让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将信贷目标投向中小企业,从而为经济结构底部带来活力。 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即使经济数据下降,经济运行也能保持健康状态。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流动性紧缺是一种结构性问题”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