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9字,读完约4分钟

作为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长期以来一直在损害自身的信用和行为。 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集团的主权债务评级采取了双重标准。

一方面面对前者的“艰难”; 另一方面,面对后者,“放松”。 这种因人而异的选择性评价标准,只能是渗透公众的认同感,影响较大,其相关指标的前瞻世界经济的权威度与预期相差甚远。

最新的例证是穆迪本周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展望从“稳定”降至“负面”。 其原因是中国实行改革的能力不明确,政府债务增加和外汇储备下降等。

穆迪的这个决定缺乏事实上的基础支撑,与维持稳健的中国财政状况大不一致。

国际上一般用两个指标评价一国的财政风险。 一个是赤字率,也就是赤字占gdp的比例在3%以下。 另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在60%以下。

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在3%以内,累计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在20%左右,都在公认的国际警戒线内。

中国非金融机构的债务总额这几年上升很快,但中国是储蓄大国,债务中以人民币计价的内债占绝大多数,不容易发生债务和货币危机。

另外,在中国的政府支出中,投资占很高的比例,大部分债务对应着相应的资产。 同样的负债率给中国带来的风险远远不如其他负债国。

根据imf审查一个国家外汇储备合理水平的全面综合指标,中国应该至少有2.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中海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超过3.33万亿美元,比上年末有所减少,但仍处于高水平。

外汇储备是财富的形式,但其规模过大会“负担”,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可能会导致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套利操作的压力,对货币政策的制约也将加强。

这几年,中国“向人民汇款”、海外投资和对外资产结构改善取得较大进展,有助于解决外汇储备“良性减少”、外汇储备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中国货币环境正常化。

在中国财政状况风险得到控制,保持良好状态的情况下,穆迪下调了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展望,实在令人哀叹。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穆迪也加入了“恶意衰退中国经济”的阵营,动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信心。

西方一些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公共服务,对世界金融产品的价格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但是,本身是民间机构,不能排除为了盈利而歪曲评级结果,误导投资者,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穆迪是这种不能排除的嫌疑人。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的负责人将穆迪描述为“3a工厂”。 2000年至2007年间,穆迪共对4万多件抵押贷款相关资产3a进行了评级。 穆迪的营业收入也从2000年的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亿美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穆迪将希腊的a1评级维持到2009年底。 这是穆迪评价体系中第五高的评价,相关指标未能对欧洲都柏林危机起到预警作用。

穆迪对西方先进经济区块的“偏爱”在美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通过前所未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了经济。 尽管如此,穆迪仍然给予主权债务评级的最高水平,给了全球投资者错误的信号。

“新华社评论:穆迪中国评级反损自身信誉”

美国主权债务额占gdp的比例远远超过国际公认安全线,这是“家常便饭”。 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创下1.65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gdp的比例达到10.9%,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 全年,美国笼罩在“财政悬崖”的阴影之下,是世界经济的一大不稳定因素。 即使财政状况如此恶化,美国主权债务评级的最高地位依然是“磐石”。

“新华社评论:穆迪中国评级反损自身信誉”

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权责”失衡、缺乏透明度、深入介入利益冲突等弊端充分暴露,引发各种质疑,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大大减弱。

这次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降至“负面”,未能发挥预期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股市2日创下年内最大单日涨幅,受中国经济影响的亚太股市全线走高,表明投资者并未要求买入这一令人费解的下调判断。

穆迪目前仍是世界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是,如果依然在习性上采取双重标准,有选择地进行评级,那么在被国际评级市场淘汰之前,只会对公众的信服力和影响较大。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新华社评论:穆迪中国评级反损自身信誉”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