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9字,读完约3分钟

◎张茉楠(国家新闻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会晤标志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逐步展开,未来十年有望形成建立在中美“战术互信”基础上的包括经济、贸易、投资在内的双边战术框架。

中国是吸引外资的大国,也是对外投资大国。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突飞猛进,资本输出大幅提高。 但是,中国的“进军海外”还处于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明显,与中国的经济大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也不相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球贸易诉求持续萎缩,资金充裕的中美两国将扩大外国直接投资视为缓冲。 但是,尽管中美双边贸易趋势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边投资规模不大,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却“不对等”。

“张茉楠: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应突破“天花板””

现实中,投资不平等性在中美关系中尤为突出。 截止到2009年,美国实际向中国投资了676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向美国投资不足300亿美元。 从排名来看,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国,中国直接投资在美国排在第25位,中国对美投资总量占美国吸收外资总量的不到1%。

“张茉楠: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应突破“天花板””

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有一定的障碍,主要来源于美国的市场准入限制。 虽然美国的投资环境总体上优于中国,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也同样遇到了市场准入问题。 金融危机后,为了缓解长期以来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激增和资产安全,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大规模向国外投资,推进了“资本入海”。 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美国对“战术投资”和“国家资本主义”的警惕,常常干扰美国政府外资审查委员会基于“保障国家安全”的想法,限制了对美敏感领域的投资,大大抑制了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步伐。

“张茉楠: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应突破“天花板””

相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近年来也出现了一定的障碍。 美国同样认为中国的市场准入问题,即准入前的国民待遇问题,与包括中国国有公司和竞争中立问题在内的公平竞争有关。 因此,如何通过双边投资协定和一系列规则的制定来消除障碍,突破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天花板”,对两国和世界都至关重要。

“张茉楠: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应突破“天花板””

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bit )是指国与国之间为了鼓励、促进和保护本国公民在对方国内投资而签订的双边条约。 中美投资协定的谈判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由于80年代末期中美政治降温,谈判停滞不前。 2008年6月,中美两国恢复了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但至今仍无实质性进展。 从中美之间的投资关系来看,两国显然有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现实动力。

“张茉楠: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应突破“天花板””

年4月,经过三年的研究和讨论,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正式公布了美国年双边投资协定范本,以取代以前2004年的双边投资协定。 但是,双方仍以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权益保障、知识产权、高科技出口管制等核心议题为中心存在诸多分歧。 因为目前国际投资体系还没有形成像多边贸易体系那样完备、普遍接受的规则体系,这对于双边投资协定来说,双方实际上是优势范围内的“对等妥协”。

“张茉楠: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应突破“天花板””

中美双方应在先易后难的基础上,妥善分离双边投资谈判和投资自由化谈判,逐步放开名单限制,推进公司、商会等民间层面的投资协定,以缓解政府间的分歧。

对中国来说,中美双边投资的良性互动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战术的更高水平,以开放促进改革无疑是中国获得新的全球化红利的战术机遇期。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张茉楠:中美双边直接投资应突破“天花板””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