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5字,读完约2分钟

央行报纸《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引起读者“激愤”,只用一瓶5000元限额就让低头族“扼住创新”、“时代倒退”……人们的不满其实并不来源于这份文件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银行进展顺利,谁会使用支付宝( Alipay )?

“新华网:读者力挺第三方支付是对银行的“报复””

十年前的银行和十年后的银行又有什么不同? 大队清理、手续繁琐、收钱繁琐等疑难杂症仍未减少,对客户的服务创新难以显现。 虽然网络银行的功能近年来不断进步加速,但从操作上看,还不如支付宝( Alipay )、微型钱包等新的支付手段给老百姓带来的便利。

“新华网:读者力挺第三方支付是对银行的“报复””

第三方支付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银行在这些基本功能上效率低下,建立在“故意设置门槛”的现实之上。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面临着三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一是大型国有银行利润率多年来保持较高地位,令全世界银行领域羡慕的“太空级”金融机构诞生。 二是许多银行中小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背负许多零碎不透明的收钱项目。 第三,实体公司,特别是中小微型公司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高,金融血脉大多不能为实体输血,必须另寻出路。

“新华网:读者力挺第三方支付是对银行的“报复””

因此,当支付宝( Alipay )、余额宝、微信钱包、p2p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相继出现时,自然会有更多的顾客进入; 马云一喊“如果银行不变,我们就换银行”,很多支持者多少有点“报复”的感觉。 “落后于创新”的监管终于到来之际,声音还是倒在了“网络创新”一边。 由于消费习性已经形成,我不想回到银行的“雁字驱邪”之类的所谓“服务”之下。

“新华网:读者力挺第三方支付是对银行的“报复””

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顾客力量的根本原因,不是这些创新如何提供了“终极”的顾客体验和完整的机制,而是被以前流传下来的金融机构压制后释放出来的情感和饥渴。

监管层关注存款安全和金融风险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金融业整体健康快速发展之前,多次输密码、提现一点手续费并不是老百姓不能接受的。 毕竟,金融风险波及千家万户。

把存款留在银行里,用银行卡结算,p2p平台继续在银行托管……尽管如此,银行也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姿态归还这些“安全的钱”。 坐下? 躺着吗? 你跪下了吗? 站着吗?

又不能一吞牌就说中国国情,乱花钱就说国际惯例吧。 (文/黄博阳) )。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新华网:读者力挺第三方支付是对银行的“报复””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4445.html